大渡河公司:用汗水填筑世界第一高坝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5年07月21日 通讯员:马宇 版次:03

■ 本报通讯员 马 宇

川西高原,群山环抱,鎏金的太阳光刺破层云;大渡河畔,静水流深,奋进的国能人书写传奇。历经十几年艰苦卓绝建设,双江口水电站在川西高原冉冉升起,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光芒。双江口公司坚持奋战在高原开山凿岩、拦河筑坝,用智慧与坚韧推进工程建设、生产准备和新能源发展,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创历史最好水平,逐步破解一道道难题。

科技强企促发展 智慧工程强管理

双江口水电站是国家和四川省“十四五”重点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77亿千瓦时,拦河大坝最大坝高315米,为世界在建第一高坝。

该公司坚决以创新驱动赋能工程建设,智慧地下工程系统就是智慧创新成果运用的典型。在主副厂房的岩壁上,37.8兆帕的高地应力让岩层发出细微的爆裂声。一个凌晨,该系统突然发出红色预警:1号主变室右侧岩壁应力值突增30%。工程建设处副主任熊小虎收到预警信息,带着团队冲进洞室时,岩壁已经出现细密的裂纹。“快,启动应力释放孔!”12台钻机同时轰鸣,在20分钟内完成36个释放孔的钻孔,岩爆的应力直接在孔内消散,却再未突破支护层。该系统的成功预警已超40次,成功率100%。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培育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实现智慧建设和团队建设双促进、双提升,既出精品工程也出优质人才。”双江口公司党委书记李鹏介绍道。

攻坚克难破瓶颈 匠心筑梦树丰碑

面对建设规模巨大、地质条件复杂难点和“六高”特点,该公司审时度势,调整优化枢纽工程、移民安置、送出工程等专班工作组,集中力量攻坚各项难题。

“川西高原的冬季,坝面温度降至零下20摄氏度,传统施工方法下,心墙土料会冻成硬块,根本无法碾压。”工程建设处主任彭显国说。大坝填筑是关键线路,为解决冬季大坝填筑施工难问题,该公司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运用定日镜、气膜储存仓等技术,让高原寒冬变成施工“黄金期”。

27面定日镜如向日葵般转动,将阳光反射到心墙区,硬生生提升5摄氏度的局部温度,每天延长有效施工时间3.5小时。“别小看这3个多小时,足够填筑2000立方米土料,相当于100辆卡车的运输量。”业主代表温庆文蹲在地上用手扒开刚压实的土层说道。气膜储存仓像巨大的白色帐篷,将5万吨土料严严实实包裹,仓内湿度控制在65%,温度恒定在15摄氏度,这是砾石土最佳的“休眠环境”。“2023年6月的连续暴雨中,当其他标段因土料含水率超标停工时,心墙区却以每天5000立方米的速度推进,气膜仓功不可没!”该公司总经理陈东䶮说道。

定日镜、气膜储存仓的运用,有效破解高海拔地区冬雨季施工时间短、砾石土料储存困难等难题。

党建领航聚合力 服务社会显担当

建设好双江口工程,是时代赋予双江口公司的神圣使命,必须实干、苦干。该公司党委将党建引领作用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以“大党建”机制为核心,组建5支“保下闸蓄水”党员突击队,开展“多维度、多元化、多途径”支部结对共建,打造“支部共建+联合攻坚+党员突击”同步推进的特色,发挥党支部在建设世界第一高坝的作用。

初夏烈日炎炎,工程机械火力全开,推土机、碾压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料源运输车来回穿梭荡起滚滚烟尘。工程党支部作为战斗在工程建设最前沿的支部,以支部攻坚竞赛为载体,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征程中勇担重任。“截至目前,我们取得一期下闸蓄水完成、大坝填筑强度屡创新高、总填筑量突破3500万方、首台机转子完成吊装等重大成绩。”该公司总经理信心满满。目前,世界第一高坝的施工现场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400余名党员、4000多名建设者撸起袖子奋战在施工一线,正全力冲刺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目标。

此外,该公司优化减少施工占地300公顷,推进“两棵树、一朵花、一条鱼、一幅画”保护,修建珍稀植物园、生态泄水洞、鱼类增殖站、人工产卵场等,实施壁画异地迁移保护工程,采取鱼类栖息地保护、增殖放流等措施,实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我们持续强化企地协作,把工程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大幅改善民族地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在工程建设中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道。

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双江口公司将始终坚持和发扬“敢于攻坚、勇于争先、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大渡河精神,全面实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目标,全力打造流域建管新标杆。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