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 杨 磊
“阿迪力,这月考核又给我扣了分?咱这老伙计面子往哪搁?”综采队老班长张尚伟拍着阿迪力的肩膀半开玩笑地抱怨道。面对资历深、年龄大的老师傅,26岁的安全环保员阿迪力·吾舒尔指着作业记录板上的违规项没有退让:“张哥,您这锚杆支护间距超过20厘米,规程里写得清清楚楚,安全可不能讲面子。”
2021年春招入职的阿迪力,带着喀什小伙的直爽和党员的较真劲儿来到国神公司准东二矿。这个600万吨智能化矿井与他实习时见过的小煤矿截然不同,光安全管理体系就有厚厚的三大本。这位1999年出生的年轻党员,把制度当“铠甲”,把规程当“兵法”,硬是在一年内啃下了《煤矿安全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20多本专业书籍。
“阿迪力又来‘找茬’了!”2024年7月的一个清晨,污水处理站的操作工胡希荣远远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赶紧检查起仪表盘。
“pH值6.8,浊度0.3NTU,都在标准范围内啊。”但阿迪力却拧着眉头盯着出水口水样,“颜色比昨天深了0.5度,跟我去再核实一下。”果然,在复查中,阿迪力发现3片膜片有轻微污堵。“环保容不得做减法!”阿迪力板着脸,硬是盯着工人完成清洗才离开。
“他这‘黑脸’比张飞还厉害,连水质颜色变化都能看出来。”污水处理站站长朱日龙既佩服又无奈,“这小子较真起来,连曹操都得让三分,对待制度执行,铁面、铁规、铁腕就是他的工作作风。”
2023年6月10日,准东矿区突遭9级大风,远处的沙尘暴如黑色巨浪般席卷而来。53米高的筒仓外,150名作业人员正面临被狂风卷落的危险。正在巡检的阿迪力扔下手中的图纸,像离弦之箭冲向事发地。
当他跑到筒仓下时,大部分工人已按避灾路线撤离,但还有4个人蜷缩在16米高的安全平台上。“风太大,吊篮根本稳不住!”安全总监拽住想往上爬的阿迪力。这个平时说话温和的维吾尔族青年突然吼起来:“再等下去他们会被吹下去!”最终,阿迪力和三名救援人员组成“人绳锚点”:两人用身体顶住吊篮,两人紧握安全绳,在狂风中往返三次才将被困人员救下。
这种临危不乱的担当,源于阿迪力千百次的实战演练。在井下应急培训中,他独创“30秒盲戴自救器”“反风路线沙盘推演”等实操项目,带着工友们在模拟巷道里反复操练。2024年至今,他组织的32场专项培训覆盖2000余人次。
在阿迪力自己打印的准东二矿巷道分布图上,一组数字格外醒目:1500公里。这是他参加工作四年来的井下巡查里程,相当于35趟马拉松。头戴红安全帽的他,每天像关公巡视疆土般丈量着纵横交错的巷道,坚持隐患排查“五到标准”(眼到、手到、耳到、脚到、心到),用“火眼金睛”扫描着每一寸岩壁、每一台设备。
2024年5月的一个夜班,阿迪力在皮带运输巷巡查时,突然停在了一组托辊前。“不对劲。”他蹲下身,耳朵贴近转动的托辊,手指轻轻触碰轴承部位,“这台托辊转速比旁边慢0.5圈,温度高2摄氏度。”
阿迪力坚持按下急停按钮,用专用工具拆开托辊——轴承内圈已有3颗滚珠变形,随时可能卡死导致皮带撕裂。要是晚发现半小时,整条皮带就得换新,至少损失好几十万元。
这种近乎苛刻的敏感,源于他随身携带的“隐患排查三件宝”:防爆手机、卷尺和笔记本。
手机里存着2000多张隐患照片,笔记本上记满了每个作业点的“个性毛病”:综采一队2号支架护帮板易松动、运输二区5号皮带滚筒爱跑偏……
“就像摸清楚家里每个人的脾气,设备的‘小性子’也得摸透。”他翻着笔记本,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隐患的严重等级和整改周期。
2023年至今,他累计排查各类隐患1372条,其中突出隐患23条,推动矿上建立“隐患溯源管理体系”,将隐患整改率从85%提升至100%。在井底信号室的表彰栏里,一张他检查电气设备的照片旁写着:“红脸关公镇矿安,寸土不让保平安。”
摘下安全帽,阿迪力脸上常带着腼腆的笑容。这个26岁的青年党员,有着比同龄人更厚重的担当,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