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水利部召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付静介绍说,今年入汛以来,全国雨水情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强降雨过程多强度大。入汛以来共发生19次强降雨过程,较常年同期(17次)偏多2次;其中6月17—23日,南方大部及黄淮等地发生特强降雨过程,广西柳州整甫站累计最大点降雨量达1325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第二个特点是台风登陆早影响范围广。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于6月13日登陆,较常年偏早14天。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于7月7日凌晨、7月8日晚先后三次登陆我国台湾、浙江,登陆后影响太湖流域、浙闽地区、珠江流域三大流域6个省份。
第三个特点是中小河流洪水频发重发。入汛以来,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24省(区、市)共有39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9.20米,其中65条河流超保,贵州都柳江发生特大洪水。
第四个特点是主要江河来水南少北多。入汛以来,全国主要江河径流量较常年同期总体偏少2成,呈南少北多特点。
第五个特点是干旱阶段性明显。春夏期间,旱情由西南地区逐渐向北发展,5月旱情快速发展至华北西北地区,6月南方旱情逐步缓解。
预测“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南北洪涝偏重且北部重于南部。黄河中游、海河流域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松辽流域辽河浑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珠江流域北江韩江、长江上游嘉陵江、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等可能发生超警洪水。可能有2~3个台风登陆我国,有1个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江淮、新疆中北部等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
针对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水利部运行管理司司长张文洁表示,水利部锚定水库不垮坝目标,抓细抓实水库安全度汛各项工作,牢牢守住水库安全底线。
一是完善水库安全责任体系,压实水库管理各层级、各环节、各岗位责任。会同司法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全面部署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指导地方全覆盖、无死角压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今年汛前严格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分级公布责任人名单。全面落实小型水库防汛行政、技术和巡查“三个责任人”近17万人,全覆盖开展培训,确保责任人有名、有实、有能。面对防汛关键期,水利部将督促指导地方进一步压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持续开展全国水库安全度汛每日电话提醒,强化水库责任人明责、守责、尽责。
二是细化实化水库度汛举措,强化水库安全度汛保障。组织指导地方加大水库大坝、溢洪道、放空设施等关键部位和闸门、启闭机等关键设备隐患排查整治。逐库完善水库调度规程及方案、大坝安全管理和防汛应急预案,病险水库原则上主汛期一律空库运行。面对防汛关键期,水利部将依托全国水库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水库度汛措施精准化、动态化管理,确保逐库逐项落实到位。
三是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突出抓好病险水库安全管理。指导地方常态化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对遭遇特大洪水、强烈地震或者出现影响安全异常现象的水库,迅速组织专门安全鉴定。积极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组织指导地方加快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2025年度安排实施2177座,包括大中型水库26座,小型水库2151座。面对防汛关键期,水利部要求各地督促项目法人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度汛首要责任,压紧压实参建各方安全责任,确保工程度汛安全。
四是扎实推进水库监测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水库监测能力。指导各地大规模实施水库监测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渗漏判断处置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智能监测感知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探索推动卫星遥感、北斗、无人机、无人船以及探地雷达等试点应用。面对防汛关键期,水利部将指导各地加密监测频次,强化分析预警,及时掌握大坝安全形态,为防洪调度和水库安全度汛提供支撑。
(来源: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