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笑丹
“十年矿山风里走,一颗真心写春秋。”真没想到,一转眼,我在准能集团做记者已经十年。从大家喊我“小许”到现在的“丹姐”,从扛着摄像机跑现场的传统媒体记者,到“采、编、播”一体的融媒体人,这十年脚底板沾过的泥、镜头里闪过的光,都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念想。这十年,我不仅记录着矿山的变迁,更在融媒体浪潮里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实战心法”。
老记者常说“好新闻是用脚底板踩出来的”,这十年跑下来,我把这话嚼出真滋味。对融媒体记者来说,“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心态转变。记得第一次爬吊斗铲大臂时,一位吊斗铲维修工指着76米高的顶端问我敢不敢上,我嘴上说着“试试”,腿肚子其实已经在打转。一人宽的镂空台阶,每走一步都能看见脚下,33层楼的高度让风都带着哨音。但当我看到维修中心的职工们每天都要在这样的台阶上爬上爬下,突然就不觉得怕了——他们天天都在经历的日常,我凭啥不能体验一次?爬到顶端时手心全是汗,可当镜头对准职工们检修的身影,看着他们布满老茧的手在精密部件上灵活操作,我突然懂了:融媒体时代,观众要的不是隔着屏幕的观望,而是能“代入”的真实体验。只有把自己“扔进”现场,镜头里的故事才有心跳。
回看这些年我和同事们一起制作的《岗位体验》系列,现在仍浑身是劲儿。三伏天钻破碎站,皮带机旁的温度能把人烤化。那会儿哪有什么巡检机器人,我们跟着巡检工在粉尘里走一整天,衣服拧出来的水都带着煤味儿;三九天跟着运行电工,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户外,矿坑里的风跟刀子似的,我们举着摄像机的手更是又红又肿。
印象最深的是那次体验轮胎换修工作,十几斤的气动扳手往我手里一递,我愣是没举起来,师傅们笑得直不起腰,说:“丹姐,你这细胳膊细腿的,还是别试了。”可就是这段笨拙的体验,视频发出后竟有106万次浏览量,评论区里全是“维修工人太不容易了”“向劳动者致敬”的留言。看着那些滚烫的文字,我突然明白:记者的“不专业”恰恰能反衬出劳动者的“真功夫”。比起完美的镜头,观众更爱有烟火气的真实。我们的镜头不用刻意煽情,只要把真实日常拍出来,就一定能戳中人心。
这十年里,我镜头里的准能一直在变。以前拍钻机司机,得跟着钻台震一整天,现在远程操控室里吹着空调开钻机;以前拍换轮胎,师傅们抡大锤满头汗,现在自动拆装机器人几分钟搞定;以前拍皮带巡检,靠两条腿丈量矿山,现在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不休。这些变化藏在《丹姐带你看设备》的每期视频里,藏在《科技准能》的每段解说里,更藏在矿工师傅们生产方式变革的一言一行中。
对于扛着相机在矿山里摸爬滚打了十年的我,做融媒体最大的感悟就是:真实永远比技巧更有力量。早期,我们也试过用花哨的剪辑、煽情的音乐,但效果远不如一段带着煤渣味的同期声、一位职工擦汗的特写。观众隔着屏幕能闻到汗味、感受到温度,这种“沉浸式”体验,才是融媒体内容的生命力。
技术迭代也教会我“拥抱变化”。十年前拍新闻,一台摄像机、一支笔就够了;现在要会用无人机航拍、用手机剪视频、懂数据分析,研究热门BGM。现在我已经有了编辑视频的小窍门:每周分析爆款视频的“流量密码”,但从不盲目跟风,而是把技巧融入真实内容——用快节奏剪辑呈现检修的紧张,用慢镜头捕捉师傅专注的眼神,用无人机航拍展现矿山的壮阔。技术永远为内容服务。
有人问我,做融媒体记者最难的是什么?我说最难的是永远保持“在路上”的热情。但要说最幸福的是什么,那一定是见证和记录的快乐。看着准能这些年从传统矿山变成智慧矿山,看着矿工们的劳动条件越来越好,看着网友们通过我们的视频重新认识煤炭企业,这种成就感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十年过去,我变成了能拍、能剪、能互动的“多面手”。但不变的是对新闻的初心:好内容永远在一线,真感情永远能动人。(作者单位:准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