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雨池
站在2兆瓦风机下仰起头,总被钢铁“巨物”的轰鸣震得胸腔发颤。可当目光从旋转的叶片滑向地面,看见巡检员工磨破的手套、主控室姑娘红笔圈出的波形图,忽然懂得:好新闻从不是塔筒上冰冷的铭牌,而是那些在钢梯上攀爬的身影、在屏幕前紧锁的眉头——是当风穿过叶片时,被人耳捕捉到的心跳声。
起初写稿像对着风车喊话。开篇必是“贯彻落实XXX战略”,中段罗列“年发电量XX万千瓦时”,结尾喊句“冲刺目标”。直到那天在电缆沟旁,看见王班长用缺了半截小指的手刮端子排油污,他慌忙把手背到身后咧嘴笑:“拍机器就行,咱这手不好看。”镜头里他粗糙的指节在阳光下发白,忽然意识到此前写的不是新闻,是被数据风干的标本,徒有框架却没了血肉。
真正的转变始于学会“俯身观察”。写风机技改时,不再机械记录“投入资金XX万”“更换零件XX个”,而是跟着检修班熬了三个通宵。晚上11点的塔筒里,LED头灯在钢梯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检修工举着扭矩扳手拧螺栓,汗水砸在齿轮箱上洇出深色痕迹。“这变桨异响就像人膝盖咯吱响,得赶在寒潮前磨平‘骨刺’。”他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技术术语是冰冷的齿轮,而人的感受才是让齿轮咬合的润滑油,好新闻要做的,就是找到这层温润的介质。
把2兆瓦风机的故事写得动人,得先拆掉“专业壁垒”的高墙。解释“功率曲线优化”时,说“给风机换了双合脚的鞋,三级风也能大步走”;描述“箱变智能化改造”,拍下老陈记事本上的电流波形图,旁边红笔写着“老伙计不发烧了”。当35千伏电缆的温升数据变成“比去年低5摄氏度,像给设备吹风扇”,那些原本生硬的指标就有了人的体温——好新闻从不是数据的堆砌,而是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让技术与生活产生共振。
在风电场写新闻,最难的是让“战略”与“脚印”相遇。写智慧风场建设时,本想大书“数字孪生”“AI预警”,却在主控室看见实习生的备忘录:“学会看SCADA报警,2号风机振动值像坐过山车,师傅说这是‘心律不齐’。”稿件便从这条记录写起,从新人眼里的风机“心电图”谈到整个风场的健康管理。就像风机叶片需要迎风角才能转动,好新闻需要人的视角才能产生动能——它既接“天线”也踩“泥土”,在政策与实践的交汇处,打捞那些闪着光的真实瞬间。
如今再进风机机舱,听见的不再是单一的轰鸣。巡检工用听针贴齿轮箱,说那是“轴承缺油的呼噜声”;主控员看风速曲线,说那是“风在跟风机对话”。我终于明白,好新闻的模样从来不是模板化的结构,而是找到技术与人的情感接口:不是记录“谁做了什么”,而是捕捉“谁对什么动了心”。当镜头对准攀爬者在塔筒内壁的影子、检修包上冻硬的馒头、屏前值班员泛红的眼眶,风叶每转一圈,都在大地上写下一行诗,而我们要做的,是把这诗翻译成带着汗味的故事,让更多人听见钢铁森林里的心跳。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