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能源乌东煤矿像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员工亲如一家,书写温暖的故事,演绎——

跨越民族的爱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5年09月24日 版次:02

■ 本报特约记者 张丽苹 通讯员 慕宾宾

九月的天山,层林初染,秋意渐浓。在新疆能源乌东煤矿的矿区里,身着工装的矿工们踏着晨露走向岗位,开启新一天的忙碌。这座矗立在雪山脚下的能源宝库,不仅孕育着点亮万家灯火的“乌金”,更在千米井巷与烟火人间里,编织着各民族职工亲如一家的温暖故事。

9月10日早上6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维吾尔族老师傅麦麦提艾力·如孜的宿舍灯已亮起。他仔细地检查着下井工具和教案。他的两个徒弟,是刚从矿业大学毕业的年轻小伙张仲和马云飞。平日里,他们总是亲切地称呼麦麦提艾力·如孜为“艾力师傅”。“巷道压力大,支护稳定是保障安全的第一步,就像房子的大梁,马虎不得!”艾力师傅一边操作一边讲解道。

初来乍到,张仲对专业术语和复杂地质条件一筹莫展,是艾力师傅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一个词一个词地解释。张仲感念师傅的用心,私下里偷偷学起了维吾尔语,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这天,师徒三人顺利处理完一处关键支护隐患后,张仲擦着额头的汗珠,鼓起勇气,用略显生硬却无比真诚的维吾尔语对麦麦提艾力·如孜说:“艾力师傅,艾木拉森咕兹(音译,意为您好)。今天的活儿,亚克西姆(音译,干得好吗)?”艾力师傅先是一愣,随即爽朗的笑声在巷道里回荡。他搂住张仲的肩膀:“亚克西!我的徒弟,亚克西姆赛斯(音译,你干得非常好)!”这句跨越语言障碍的问候,瞬间拉近了两颗真挚的心。从此,井下时常响起这对师徒“维汉双语”的安全交底声,简单的词汇成了连接信任与传承的坚固桥梁。

在设备检修现场、在集控语音箱旁……老师傅不遗余力地将经验与安全要点倾囊相授,年轻人虚心求教、主动融入,知识传递中饱含着跨越民族的爱,也让保供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实。

这份跨越民族的温情,不仅在井下流淌,更在矿区食堂的烟火气里升腾。9月初,乌鲁木齐一场暴雨突袭,下班回家的路受阻,不少职工滞留矿区。回族厨师马大姐得知矿区职工暂时不能回家的消息后,便拉着几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职工商量:“咱们给他们包顿饺子吧,有句谚语说:‘上车饺子下车面’,吃了饺子,就像家里有人惦记着。”和面、拌馅、擀皮……她们手法或许不够娴熟,但心意却十足饱满。当志愿者端着一盘盘冒着热气的饺子在井口时,刚升井的矿工王尔昌愣住了,咬下一口,激动地说:“这味道和我妈包的一模一样。暴雨困住了路,却困不住咱们团结的心!”

爱从来都是双向奔赴。今年肉孜节前夕,汉族老师傅们听说少数民族同事要过节,偷偷合计着准备惊喜。他们特意从矿附近请来打馕师傅,在食堂院子里支起馕坑,和面、揉坯、撒芝麻,学得有模有样。“馕是团圆的意思,咱们多烤几个,让大家都尝尝家的味道。”老师傅们擦着汗,看着馕坑里渐渐金黄的馕饼,像看着一件件珍贵的礼物。节日当天,哈萨克族矿工阿木金来拖接过温热的“团结馕”,喜笑颜开地品尝起来,酥香直钻心底,他举起馕向大家鞠了一躬:“这不是普通的馕,这是汉族兄弟姐妹们的心意,吃在嘴里,暖在心里!”那天的食堂,汉族职工学着跳麦西来甫,少数民族职工教大家说祝福的话语,饺子的鲜香与馕的酥脆交织,成了民族团结最动人的味道。

这份“家人般”的情谊,早已溢出矿区,流淌到周边的居民小区。9月12日晚,一场特殊的“生日宴”正在张罗。几位热心的汉族“妈妈”,早早就聚在一起,为她们共同的“儿子”——维吾尔族矿工阿里木江准备生日惊喜。“这束花待会儿我抱着,他一进门就送给他!”“生日蛋糕大家少吃点,多留些给孩子,他井下辛苦一天最需要补充营养。”一位“妈妈”细心地安排着。“知道今年是他本命年,我特意编了个平安结,待会给他戴上保平安。”另一位“妈妈”小声补充。“这孩子父母走得早,平时经常给我们帮忙,咱都得把他当自家孩子疼!”“妈妈”们异口同声,眼里满是慈爱。

夜色朦胧,阿里木江一进家门,迎接他的是满屋飘来的饭菜香、鲜花的芬芳和“妈妈”们温暖的笑脸,一场饱含深情的生日宴,在寒夜里点燃了最温暖的灯火……

“民族团结一家亲”,在乌东煤矿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浸透在汗水里的奋斗,是洋溢在脸上的笑容,更是看得见、摸得着、暖人心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正如矿区墙上那句醒目的标语:“我们开采光明,更播种温暖。”在保障能源供应的道路上,乌东煤矿的各族职工手拉手、心连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真情与坚守编织着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让绚丽的石榴花绽放在矿区的每一个角落,让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一张矿工的脸庞。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