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邵英琳
九月初的渤海湾畔,暑气渐消,初秋的凉意悄然漫过广袤原野。即将背起行囊奔赴大学校园的云莉和母亲手捧鲜花,与四年来始终陪伴她成长的志愿者在河北公司沧东电厂温情相聚。
故事要从2021年说起。那年,沧东电厂运行党支部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了解到盐山县初三学生云莉的困境:一家五口的生计,全压在身体本就不好的母亲肩上。品学兼优的云莉,一边扛着升学压力,一边被家庭负重压得迷茫。沧东电厂运行党支部书记在党员大会上发出倡议:“不能让贫困挡了孩子的求学路!”全体党员积极响应、员工纷纷伸出援手,一场跨越厂区与乡村的爱心接力就此开启。
三年来,志愿者记挂着孩子的点点滴滴。云莉奶奶总向他们“抱怨”:“这丫头,晚上学到一两点,劝都劝不住!”大家又心疼又着急,每次走访都特意和云莉聊学习、聊心事,还精心挑选适合她的课外读物,反复嘱咐她:“别熬坏身体,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高考前,云莉的压力到了顶点,眉头总是皱着。志愿者特意把备考笔记、考前心态调节技巧,甚至考场答题的小窍门,都细细讲给她听。
“叔叔,我考上西南石油大学了!”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云莉第一时间给志愿者打电话,声音里满是雀跃。云莉说,她填报志愿时特意选择了与能源相关的学校,“叔叔阿姨们总给我讲电厂的事儿,说电力是光明的事业,我也想学好本领,将来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出力。”一旁的云莉妈妈听着女儿的话,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断过。
看着母女俩眼里藏不住的欢喜,志愿者眼眶发热。四年来,他们见证着孩子的蜕变:从怯生生不敢抬头,到大方分享学习心得;从对未来充满迷茫,到清晰规划人生方向。他们也看着这个家,从斑驳旧屋到亮堂新房,日子慢慢有了起色。这份看得见的成长与希望,比任何荣誉都更让人心头滚烫。
在盐山县常金村,另一个温暖故事正在续写。沧东电厂维护党总支连续四年帮扶的高二学生治胜,如今已是班级入党积极分子。8月24日,志愿者带着助学金、课外读物和生活物资再次来到王同学家中。爷爷衣着朴素却整洁,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你们又来啦!真是年年都让你们惦记着。”
治胜穿着干净的校服,眼神明亮,嘴角带着谦逊的笑容。墙上又新添了几张奖状,是这座灰扑扑的平房里最闪耀的装饰品。“孩子特别懂事,这些年多亏你们帮衬。”爷爷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当志愿者得知治胜对工科感兴趣时,也向他发出高考后参观电厂的邀请,少年眼中同样闪烁着期待:“我一定好好努力,高考后去看看叔叔阿姨们工作的海上清洁电厂,帮助更多的人。”
这份对云莉和治胜的温暖坚守并非偶然,而是沧东电厂十八年助学行动的缩影。自2007年起,该厂便将爱心助学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从制定帮扶标准到建立长效机制,从单一资金资助到“物质+精神”双重关怀,党支部不断完善助学模式,让爱心帮扶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截至目前,已累计资助16名贫困学生,受助学子中有的圆了大学梦,有的走上工作岗位,更有多人带着这份温暖投身公益,让爱心从“单向给予”变成“双向奔赴”,续写着温暖的接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