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中原以北的广袤地区依旧为匈奴占有。“马邑之围”后,汉武帝下定决心,拉开了征战匈奴几十年的大幕。汉武帝想和与匈奴有夙怨的月氏联合起来共击匈奴。而月氏遥距大汉几千里,中间又隔着为匈奴占领的大漠戈壁,谁能远赴西域,担此结盟游说的重任呢?
本是皇帝近前一名侍郎的张骞,横空出世。
一幅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临行前的情景,汉武帝亲自相送,通向天边的漫漫古道飞沙弥漫。张骞此次出行,史诗一般壮丽而又悲怆。出使西域12年,10年被俘于匈奴。10年后他伺机逃离,一路向西找到大宛,在大宛的帮助下终于抵达月氏。但世事变迁,大月氏已然不想与匈奴对抗。壮志未酬的张骞返汉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又在大漠滞留一年有余,后趁匈奴内乱,逃回大汉。
12年出使西域,张骞虽没有完成汉皇交付的重任,但历史注定,这样悲辛的远游定然不会无功而返。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以张骞向汉武帝陈述的口吻记载了张骞在西域的所见所闻。这几乎是一份内容极为详尽的考察报告。张骞对西域诸国的描述事无巨细:地理形胜、生产发展、风物民俗、政治军事无所不有。他还向汉武帝讲到了他未能前往的身毒国及西南的滇越。
元狩四年,有了张骞的第二次西行。这次西行的目的地是西域最西端的乌孙。汉朝想与乌孙结盟,进一步瓦解匈奴在西域的势力。
此时,汉朝和匈奴的对抗形势已发生显著变化,张骞提供的有关匈奴和西域的军事地理情报,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匈奴节节败退,汉朝一路压向河西走廊,在河西布下四郡。但匈奴一日不灭,汉武帝一日不安。尽管与第一次结盟月氏一样,张骞依旧没能完成预期的任务——原因是远离大汉的乌孙,既不了解汉之大小强弱,也没想到西域形势已发生大变。不过,对汉朝而言,此行依然收获颇丰。
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及随从携带了大量被西域人视为珍宝的丝绸、漆器、铁器等。返程时,乌孙国的几十名使者与他们一起回到大汉;他们还带回了马匹、喂养马匹的苜蓿,还有可以酿出美酒的葡萄等。
随张骞一同抵达都城的乌孙使者,深为汉朝的繁华诧异。因此,当匈奴得知乌孙欲依附于大汉,想灭了乌孙时,乌孙急忙以千匹宝马向西汉求援。汉与乌孙结成了联盟,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彻底瓦解。之前被匈奴占领的戈壁大漠上,渐渐热闹起一条商道。《史记》载:汉朝加派使者抵达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古道上来往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出使外国的使者每批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每人所携带的东西大体和“博望侯”(即张骞)带的东西相同。
作为“开拓西域的第一人”,张骞出使西域虽然以军事目的为初衷,但“列四郡,据两关”,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军事范畴。从长安到兰州,一路向西,至河西四郡,西出阳关,穿过新疆,一条贯通中亚、西亚,之后再到达欧洲的大道畅通无阻。由此,给世界文明带来的巨大贡献无可估量。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