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能源红沙泉二号露天矿建设以“智”破局、以“暖”聚力,“挂图作战”,“亿吨级煤炭基地”目标正在变成现实——

戈壁滩上起宏图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5年10月13日 通讯员:周金安 葛林涛 刘喜群 版次:02

■ 本报通讯员 周金安 葛林涛 刘喜群

金秋时节,机器的轰鸣响彻戈壁,建设的热潮漫过采场,新疆能源红沙泉二号露天矿正涌动着火热的建设力量。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与国家能源集团在疆发展的核心工程,建设者们锚定“亿吨级煤炭基地”目标,以大地为笔、热血为墨,在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建设版图上,以实干镌刻工程攻坚印记,以智能劈开产业升级阻碍,更用民生温度筑牢建设根基,为“亿吨级煤炭基地”崛起注入澎湃动能。

智能为核

奏响“无人则安”新序曲

步入红沙泉二号露天矿,200余辆矿卡勾勒的钢铁洪流映入眼帘:绿色纯电无人矿卡与黄色有人驾驶矿卡协同穿梭,在阶梯状矿坑中划出精准轨迹,将“装—运—卸”的工业场景演绎成智能化动态画卷。“今年,已投用72台无人矿卡,含58台纯电车型,已实现安全运行240天、行驶近50万公里、运输超5.5万趟次,相较有人矿卡运输效率提升15%,安全运行更有保障。”该矿总工程师白晟华的话,道出智能升级的实打实成效。

移动式“太空舱”打造的智能调度中心,藏着整个矿区的“智慧大脑”——一块大屏实时更新全矿作业动态,3名调度人员轻点鼠标,便能指挥无人矿卡沿预设路线前行,精准对接挖机、自动完成装载、平稳驶向排土场,全流程无需人工干预。每辆矿卡都配备“千里眼”与“智慧脑”,自动避障、保持车距不在话下,电量低于30%还能自主寻站充电。

这一切并非偶然。红沙泉二号露天矿紧扣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相关要求,以无人矿卡规模化应用为突破口,朝着“2026年建成完整智能化标准体系”目标稳步迈进,让“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的行业共识从理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攻坚为要

“挂图作战”守牢能源生命线

今年入夏,红沙泉二号露天矿迎来关键硬仗——103栈桥吊装。彼时,40摄氏度烈日炙烤戈壁,技术人员围着长52.189米、重69吨的钢构,在28.564米高空上演“穿针引线”。这根原煤运输的“脊梁骨”,一头连破碎站、一头接选煤厂,其精准对接的背后,是建设者对“无缝输送”的执着。“以前靠20多辆卡车转运,沙尘暴一来就得停;现在栈桥通了,搭配每小时处理1300吨的破碎机和皮带线,‘开采—输送—分选’全链条不停转。”总指挥蔡明祥抹去额头的汗,指向提前5天完成试运行的设备——为防皮带跑偏,技术团队曾在接口处反复调试,最长一次鏖战至凌晨两点。

安全生产是攻坚的底线。“这件反光衣,是‘护身符’更是‘监控器’。”安全员邓海涛拿起一件反光衣,胸前的摄像头格外醒目,“有它在,哪怕偶尔忘了系安全绳,也能及时提醒。”在特种设备检查现场,技术人员岳杰拿着台账逐项核对:“查记录、核参数、看落实,少一步都不行。”

红沙泉二号露天矿构建“科技+责任”双重安全防控体系:高风险项目有专人24小时盯防,发现重大隐患立刻停工整改;工程部的5名党员率先划分责任区,分片守责、带头攻坚;每月安办会对外委施工队伍评安全排名、发“流动奖牌”,“拿奖牌比发奖金还光荣!”工程管理部党支部书记张现亭的话,道出了矿区对安全的敬畏。

工程管理部的台账上,排土场运距优化节省超千万元、1.2亿元智能化投入落地见效的数字,正是“攻坚”二字的最佳注脚。生产指挥中心墙上的“百日会战进度表”宛如作战地图:“9月10日完成10千伏变电站调试”“9月30日实现皮带空载试运行”,每个节点旁都贴着负责人姓名与电话。“每天9点开例会,16点召开现场会,当天问题当天清。”调度员黄耀民说,这种“挂图作战”的劲头,让“亿吨级矿区”目标愈发清晰。

民生为本

牵住建设者“心”与“梦”

攻坚之余,红沙泉二号露天矿更将“以人为本”刻进建设细节,用民生工程为建设者筑起“温暖港湾”。“以前住四合院板房,夏天像蒸笼,温度超40摄氏度;现在宿舍装了空调,下班回来能歇脚,晚上睡得香!”工务队师傅李刚拉着笔者参观新宿舍,两盆绿萝在戈壁阳光下舒展叶片——这抹绿意,藏着矿区民生改善的暖意。

5月13日,红沙泉二号露天矿维修区4000平方米大库正式建成投用。过去,维修工具和备件分散在多个临时存放点,存放混乱、查找耗时,严重影响维修效率。如今,各类物资分类存放、标识清晰,备件调用时间明显缩短,应急抢修响应速度显著提升。机电队长王成辉5分钟就找到所需轴承:“去年冬天找零件,在临时棚里翻两小时冻得手僵,现在效率翻了倍。”据统计,大库投用后,设备检修周期缩短1/3,有效保障了生产连续性。9月,机修区2期、办公楼、调度楼也已具备开工条件。

傍晚,电工王新走在路灯下散步,夕阳将他的影子拉长:“儿子总问‘爸爸那边天黑没’,等新宿舍楼的灯亮了,我就拍视频给他看,说‘这里和家里一样亮,冬天还暖和’。”目前,3栋新建宿舍楼中1栋预计今年年底投用,4号楼正浇筑墙体,供水工程进入收尾阶段。这些“暖心事”,让越来越多的建设者把戈壁当成了家。

同心为魂

地企携手传薪火

“从黄沙一片到机器轰鸣,这辈子能参与这事,值了!”地质测量部副主任周波摩挲着磨毛边的安全帽,三年时光里,他见证了厂房、宿舍从无到有。27岁的张栋杰则带着河南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调试边坡智能监控系统:“要让技术落地,让采煤更安全。”矿区推行“老带新”师徒制,今年新入职的武林泰跟着师傅跑现场,如今已能独立调试皮带:“现场学收获很大,师傅不仅教技术,还教怎么在戈壁上保障自身安全,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地企协同更添合力。今年年初协调铁路专用线时,矿上需对接12个部门、签订30多份协议,当地政府主动指导流程、梳理清单,大幅缩短对接时间;汛期铺管线遇土方不足,政府又及时调配机械支援。8月19日大雨夜,凌晨3时30分矿区道路突发翻浆,工务队队长程乐带领队员手搬石头平整路面;天亮路通时,后勤组早已备好姜汤,一碗碗热汤暖透了建设者的心。这样的温情与担当,早已深深镌刻在“红沙泉精神”的底色里。

当夕阳为戈壁镀上金边,皮带输送线仍在运转,无人矿卡穿梭不息,建设者的身影在余晖中愈发坚定。他们用坚守和奋进书写着能源智能化建设的时代答卷,为集团在疆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戈壁力量”。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