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培瑞
走进国际大巴扎熙攘的人流,我摊开掌心,一枚刚从民间市集淘得的乌孙古国铜币静卧其中。绿锈斑驳间,“马”形图案依稀可辨——这枚曾在丝路驼背上颠簸千里的钱币,此刻正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远处,中欧班列的汽笛划破长空,仿佛在与古老的回响遥相呼应。这一刻,我恍若站在时间的门槛上:一条丝路,连接的不仅是东西方文明,更串起了新疆的过去与未来。
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行进,那些被岁月风蚀的古城遗址宛如散落的珍珠。交河故城的断壁残垣间,唐代官署的地基与佛教寺院的残柱相互叠压;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上,飞天衣袂飘飘,既有犍陀罗艺术的影子,又可见中原画风的渗透。最令人震撼的是尼雅遗址,佉卢文木牍与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共出,无声见证着这里曾是多元文明的交汇点。
在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里,我遇见了一位弹着热瓦普的维吾尔族老人。他即兴演唱的《十二木卡姆》,旋律中既有波斯—阿拉伯音乐的婉转,又融入了漠北草原的悠扬长调。老人说:“丝绸之路不只是商路,更是音乐之路、文化之路。”这句话道出了新疆文化的本质——它不是单一文化的独奏,而是多元文明的交响。这种包容性,使新疆在中华文明大家庭中绽放出独特光彩。
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古老的文化基因并未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鲜活地生长在当代新疆的肌体中。和田的艾德莱斯绸作坊中,年轻设计师们正将传统纹样与时尚剪裁结合,让千年丝绸焕发新生;伊犁的手鼓工匠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开发出便携式迷你手鼓,成为游客喜爱的文创产品。
更令人振奋的是基础设施的飞跃。穿越天山的公路隧道取代了昔日的盘山险道,曾经“马行一月”的旅途,如今朝发夕至。在霍尔果斯口岸,我目睹了满载商品的货车排队通关的壮观场景——这里已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物流枢纽。当地干部告诉我,仅2023年,新疆就新开通了至中亚多国的货运航线,昔日的丝路驼铃,已然化为钢铁驼队的轰鸣。
若问新疆最大的魅力是什么,我的答案一定是这里的人民。在吐鲁番的葡萄沟,维吾尔族大娘热情地邀我分享她家丰收的无核白;在巴音布鲁克草原,蒙古族少年策马扬鞭,主动为我充当向导;在喀纳斯的图瓦人村落,主人用苏尔吹奏的古老旋律让人如痴如醉。
夜幕降临,我站在乌鲁木齐红光山顶,俯瞰这座现代化都市的璀璨灯火。远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筑如雪莲绽放;近处,山西巷子里飘来烤包子的香气,各族居民在广场上载歌载舞。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完美交融。
新疆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丝绸之路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商品流通,更是文明对话的智慧。今天的新疆,正在续写这种对话的新篇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对话,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对话。这种对话产生的,不是简单地替代或同化,而是如石榴籽般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意识。
七十载春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展历程,正是这种丝路精神的当代体现。从驼队古道到钢铁丝路,从绿洲农业到数字经济,变化的是发展方式,不变的是开放包容的胸襟;从《突厥语大词典》到多语种翻译软件,变化的是交流工具,不变的是文明互鉴的追求。
离开新疆前,我特意去了新疆博物馆。在那件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前驻足良久。两千年前的先民,已将对祖国昌盛的美好祝愿织入锦缎;今天的新疆,正用实际行动将这种祝愿变为现实——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新疆。
丝路新韵,韵在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韵在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韵在每一个平凡新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这韵律,必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奏响更加动人的时代华章。
(作者单位:焦化公司西来峰质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