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桂新
当飞机降落在天山国际机场时,舷窗外成片转动的银白色风机格外醒目——这与十年前绿皮车外“风沙漫卷戈壁”的景象判若云泥。引擎声渐息,风机叶片仍在风中轻旋,与巍峨天山共鸣,诉说着新疆以“风”为笔书写的七十年变迁。
打记事起,新疆的“苦”藏在二姥爷的回信里。抗美援朝后,他随建设兵团赴疆,上世纪50年代的天山脚下只有“喝雪水、睡地窝子”的艰苦:没有稳定电力,夜晚靠煤油灯照明;“风电”更是闻所未闻,连克拉玛依的“磕头机”都要靠人力巡检、手动记录,“稳定用电”那是奢望。
如今故地重游,风机成了天山脚下的新地标。数十台风机顺山势层叠排布,30多米长的叶片如巨鸟振翅,在河谷风里轻转,气流掠过的轻响,与牧民的马头琴声、光伏板微光交织。观景台旁的智能监测屏实时显示风速、发电量,昔日“人力巡井”的能源作业,已成“数字赋能”的风电基地;过去“煤油灯伴长夜”的村落,如今风电入户,夜晚灯火与风机航标灯相映,点亮了天山夜空。
风的“用途”也彻底变了。过去,风沙是建设者的“敌人”,刮得人睁不开眼;现在,风是新疆的“宝藏”,经风机转化为清洁电力,既供本地使用,还通过“西电东送”输往内地。乌鲁木齐“八楼二路汽车”换成了新能源动力,大巴扎文创店靠风电保障展柜恒温,吐鲁番坎儿井的灌溉泵也由风电驱动——风,从“阻碍”成了“助力”。
天山的呼唤,七十年未变。它曾召唤建设者抗风沙、建家园,如今引新疆借长风、谋发展。当风机与雪山同框,当风电点亮万家,这片土地以“风”为媒,完成七十年“旧貌换新颜”的蜕变;未来,随着更多风电项目落地、“风光储输”一体化推进,天山脚下的风机将转动出更强劲的动能,让清洁能源奏响属于新时代的能源赞歌。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河北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