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Mon 第06版:科技大观
  • 溏心巧克力藏着的移动供热黑科技

    ■ 本报通讯员 王锦依

    随着低温寒潮的来袭,北方多地仍处在供暖高峰期,移动供热车作为一种应急供暖新方案,正逐渐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供热车通过蓄热运输系统,无需依赖管网即可远程输送热能,及时为用户提供温暖。然而,如何克服高温高压蒸汽的安全运输问题一直是技术难点。浙江公司余姚电厂与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合作,成功研发了采用蓄热颗粒储能的移动供热装置,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 新技术助锂电池“起死回生”

    当内部活性锂离子消耗殆尽,锂电池是否只有报废这一条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提供了全新路径,他们创新设计出锂载体分子,这种分子可像药物一样,以“打一针”的方式注入废旧或衰减的锂电池中,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实现容量恢复,从而大幅延长电池的寿命。北京时间2月13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 超导量子比特实现全光学读取

    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ISTA)物理学家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实现了超导量子比特的全光学读取。这一成果不仅为增加可用于计算的量子比特数量铺平道路,还为架设基于光纤连接、可在室温下运行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网络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 新方法高效回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回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新方法,其回收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溶剂是水,无需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溶剂。不仅能将电池所有部件反复回收利用,而且回收后的电池效率与原始电池相当。

    未来几年,电力使用量或将大幅增加。为减少对气候的影响,需要多种可持续能源协同工作。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拥有巨大的潜力。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下一代太阳能电池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它们相对便宜、易于制造,而且轻便、灵活、透明。由于这些特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以布置在屋顶、玻璃窗等多种不同表面上。此外,它们可将多达25%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可与当今的硅太阳能电池相媲美。

  • 超薄太赫兹电磁波吸收器面世

    太赫兹波有望成为第六代(6G)移动通信网络的载波。不过,为提高信号传输精度,需要吸收器消除噪音干扰。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迄今最薄的电磁波吸收器,其能吸收0.1—1太赫兹频率范围内的波。这一成果有望促进6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ACS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

  • 量子计算还能展现哪些“超能力”

    量子计算离我们越来越近。日前,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WT-QRNG300量子随机数芯片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检测中心检测,成为国内首款商密报告认定的量子随机数芯片产品。

    目前,量子计算虽然尚未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其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已经展现出足够让人惊叹的“超能力”。

 
 
 
 
  • 本报公众号

  • 本报订阅

  • 中国国情国力

日期查询

<<
<
> >>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