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 本报通讯员 李 颖 赵 楠
从初出茅庐时的崭露头角,到如今供热量突破千万吉焦,福建晋江热电一路走来,风雨兼程。2024年,是公司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福建晋江热电全年供热量达到1002万吉焦,同比增加14.5%,供热营收增加0.9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成功跻身集团8家千万吉焦级供热企业之列。这一数字的跨越,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首往昔,那些创业路上的艰辛与挑战历历在目;展望未来,充满无限光明与希望,激励着晋电人砥砺前行。
本报讯 (通讯员 丁光耀)1月7日,河北公司保定电厂“虹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联合保定市蠡县团委开展关爱特教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为54名孩子送上刻有孩子自己名字的保温杯,并精选糯米、红豆、花生、红枣等多种富含营养的食材,现场为孩子们熬制香气四溢、甜糯可口的暖心粥,展现了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本报讯(通讯员 袁晓霞)1月10日,内蒙古上湾热电开展“央企携手、助农迎春”消费帮扶慰问活动,采购帮扶地区农副产品共计21万余元,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该厂通过“以购代帮”“以购代捐”的方式,积极组织“消费扶贫”爱心农产品采购活动,集中采购米、面、油、水果等农副产品,缓解定点帮扶地区农产品滞销问题。
本报讯 (通讯员 侯 培)2024年,焦化公司完成焦油加工量303349吨,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3.56%,综合回收率达到99%,创历史同期加工量新高。
该公司打通煤焦化循环产业发展链条,不断降低能量损耗,提升综合回收率,实现工业循环闭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对标行业先进加工工艺,划分技改单元,逐个升级改造,提升焦油加工综合效率,做到能耗最低、产量最高、污染最小;对设备设施开展预防性维护检修,确保时时刻刻不间断发挥尾气焚烧净化效能,实现零污染;提升科技保安促产能力,对于隐患较多、风险较大的作业环节,尽最大可能以智能、远端、自动方式代替人工操作,从源头阻断安全事故、延长安全生产周期,为焦油加工量创历史新高创造良好条件。
本报讯 (通讯员 李兴城 马子钦 杜文彦)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名单的通知》,发布151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铁路装备“基于图像识别技术重载铁路货车智能检修应用”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国内货车检修领域唯一入选案例。
本报讯 (通讯员 李宏伟)1月7日,平庄煤业蒙东矿业智能无人装车系统顺利通过国家能源集团专家组验收。
该公司智能无人装车系统整个装配煤过程借助装车智能管理系统,汇聚智能视频、设备管理、智能报表等相关子系统,可通过车厢定位、车号识别、雷达检测、装车智能算法等方式实现现场自动装车,远程集控监控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装车配煤质量和效率。在验收过程中,专家组对该公司汽运、铁运装车站进行全面评估,从设备性能、系统稳定性、操作便捷性到环保标准等多个方面均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新投运的汽车智能化快速装车系统,采用激光雷达、传感器等设备,实现装车站、胶带运输、给煤机一键启动,无人化装载灵敏且安全可靠。
1月8日,江西省首套烟气二氧化碳在线监测系统在江西黄金埠公司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和72小时性能比对验收,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该公司成为江西省首家完成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企业。2号机组成为集团公司第二批碳监测扩大试点行动中首台完成现场碳监测实施并投入运行的机组。图为技术人员检测烟气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 本报通讯员 薛长亮 李 鑫
1月7日上午9时,新朔铁路大准公司二道河站区清水河线桥工区的职工们在大准线218千米处集结完毕,准备开始整治“冻害”捣固垫板作业。
每当冬季来临,线路受低温影响,就会出现冻害,造成线路高低起伏,从而导致列车晃车。为有效整治因冻害产生的轨道几何尺寸超限,通常采用捣固垫板顺坡方式,进一步提高线路平顺性,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 本报通讯员 王晓宇
2024年12月31日,龙年收官。随着青海格尔木乌图美仁45万千瓦光伏项目第一度电汇入电网,龙源电力新能源装机总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越过无数山峰、领略无限风光的龙源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性时刻。
32年弹指一挥间,记忆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记忆是黑龙江小兴安岭的冰壶路,龙源电力的资源规划师们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大山踏雪寻址,一不小心就像冰壶一样在冰面上滑走;记忆是云南曲靖小村庄雨麦红干旱少雨的春天,龙源电力的建设者们把象征现代文明的风电带到这里,用清洁能源守护洁白雪山;记忆是西藏那曲的凛冽朔风,龙源人和风机共同面对高海拔挑战,新能源和老西藏精神相遇,碰撞出灿烂夺目的光辉;记忆是面对大海、蹚着泥沙,探索“豆腐上插筷子”的海上风电安装工艺……记忆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实干奉献的精神和创新争先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