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Wed 第08版:传统文化
  • 年味的传承与变迁

  • 腊月说腊

    假道伐虢,虞将不腊

    “腊”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解释,最常见的一种便是腊祭。我国历史上,腊祭传统由来已久,春秋时期即有记载,其时间一般在年终岁尾。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道:“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即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在这一天要祭祀百神。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道:“腊,本祭名,因呼腊月、腊日耳。”

  • “寻常巷陌”里的新年俗

    春节源远流长的历史、口口相传的民间神话、存在于祖辈回忆中的年俗,是传统;围绕这个节日的一切乡愁、色彩、味道,是祖辈们年复一年的日常。年轻人正在用双手创造更多新的日常。

    在广东佛山“挥春街”,每年临近春节便会摆满临时档口。百米长的街道,喜庆的“中国红”搭配充满历史气息的旧骑楼,让年轻人联想起粤语歌曲《喜帖街》。他们将其称为“佛山的喜帖街”,在社交媒体发帖为其引来流量。被吸引来打卡的人说,这里售卖的现写春联充满油墨和纸香,勾起美好的回忆。

  • 古人年夜饭怎么吃

    中国人对春节极为重视。春节处于立春之际,是迎接春天、纳福迎祥的节日。人们在春节及其系列节日的饮食中对春天的眷恋和希冀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古人过年吃什么,尤其是年夜饭有何讲究呢?

    农历年三十为除夕,古人对除夕夜的礼仪极为看重,有守岁的习俗。周处《风土记》提到蜀地风俗,到了年末,人们相互馈赠问候叫“馈岁”,用酒食相互邀请称为“别岁”,除夕达旦不眠就是“守岁”。关于守岁的起源,《事物原始》表示三代以前的典籍无相关记载,疑自唐代开始,如杜甫《守岁于杜位家》诗中提及。到宋代,守岁已变成固定传统,《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还有说法认为“巫咸始置除夕节”。除夕这天家家欢宴,称为“合家欢”,正如《清嘉录》所说,除夕之夜家庭宴饮,老少都聚集在一起,多说吉利话,这就是“年夜饭”,也被称为“合家欢”。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描绘了家人相聚宴饮的场景。

  • 小年迎新春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甲辰龙年即将别去,乙巳蛇年日渐临近,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高高兴兴地迎新春。

    民间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谓之“小年”,源于人们十分在意“过年”的心态。那么,何为“年”?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这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年,首先与农作物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随着历法知识进步,古人又根据天象、物候等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年”就成了这一循环的最好概括。

  • 古人笔下的年味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值此良辰,我们总有许多美好憧憬与祝福。在流传千古的佳句里,饱含着古人对新春的殷切祈愿与深情祝福。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宋代陆游《除夜雪》

    释义:在除夕之夜,北风带着雪花降临,诗人将其视为吉祥之兆,还未举起屠苏酒庆祝新年到来,便已在灯火下书写新的桃符。

  • “钟林毓秀”? “钟灵毓秀”!

    某文写道:“无论是在钟林毓秀的十八奇景,还是在名帖荟萃的摩崖石刻,只要足之所及,必定网络相随……”句中的“钟林毓秀”应为“钟灵毓秀”。

    钟:凝聚,集中;灵:灵气;毓:养育。钟灵毓秀指凝聚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如《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

 
 
  • 本报公众号

  • 本报订阅

  • 中国国情国力

日期查询

<<
<
> >>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