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Mon 第05版:能源视野
  • 容量电价助力煤电转型

    煤电正在逐步适应角色转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是煤电容量电价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一年,全年全国煤电机组累计获得容量电费950亿元,折度电容量电价为2.07分/千瓦时,主要发电企业容量电费获取率接近90%。容量电价通过固定成本回收机制缓解了煤电企业因利用小时下降导致的经营压力,推动煤电机组向“兜底保供和系统调节”功能转型。

  • 二〇二五年上半年原煤产量前十名企业公布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6月,规上工业原煤产量24.0亿吨,同比增长5.4%。6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2亿吨,同比增长3.0%,日均产量1404万吨。原煤生产平稳增长。

    据海关总署统计,1—6月,全国进口煤炭2.2亿吨,同比下降11.1%。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排名前10家企业原煤产量合计为11.8亿吨,同比增加4026万吨,占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49.2%。具体情况为:

  • 2025年绿电强制消费比例确定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2025年、2026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

    通知强调,本次下达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为约束性指标,按此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考核评估;2026年权重为预期性指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此做好项目储备,并结合2025年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优化纳入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电量规模,结合新能源消纳需求,同步加强调节能力规划建设等配套措施,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消纳和调控水平。

  • 全国绿证累计核发超60亿个

    7月17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清洁能源链专题会上,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主任陈涛披露,今年1—5月,全国核发绿证10.93亿个,累计核发量已突破60亿个。目前,中国绿证核发质效、交易规模与应用场景均实现显著突破,配套政策机制持续健全,标志着我国绿色能源市场化进程提速。

  • 我国清洁能源储能发明专利授权增长最快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17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梁心新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更加活跃,成为带动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技术领域看,我国专利权人在2024年共获得绿色低碳发明专利授权5.3万件,是2020年的两倍,年均增长19.2%。我国在清洁能源、储能领域发明专利授权增长最快,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4.9%和32.8%。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中国雅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7月19日上午,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程主要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工程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兼顾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 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

    日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电联连续20年发布年度发展报告。

    作为中电联“1+N”年度系列报告的主报告,《报告》以电力行业统计与调查数据为依据,系统回顾我国电力行业2024年各项成就,展望2025年发展前景。《报告》涵盖电力法规政策、电力消费、生产与供需等13个方面,“时间线”延伸至2025年上半年,总结提炼2024年电力发展亮点和特色,对电力中长期发展进行预测,详细阐述电力产业链各领域发展思路及趋势。(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赤峰投产实现风光储与氢氨醇生产动态耦合

    近日,记者从远景科技集团获悉,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内蒙古赤峰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绿色氢氨产业正从示范探索向规模化商业运营阶段迈进。

    该项目总体规划152万吨,项目一期配套143万千瓦风电光伏及680兆瓦时储能系统,年产绿色合成氨达32万吨。项目以风电、光伏为动力,通过电解水制取绿氢,同时利用可再生电力分离空气中的氮气,最终通过动态合成氨工艺将氢气与氮气转化为绿色合成氨。

  • 国内首个电网专属遥感星座上线提升电网灾害预警应急响应能力

    日前,由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天基慧眼”遥感卫星虚拟星座投入试运行,标志着该公司成功构建卫星、直升机、无人机协同的空天立体监测网络,显著提升电网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天基慧眼”遥感卫星虚拟星座是贯通各类遥感卫星资源、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数据服务平台,包含遥感卫星轨道预报、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成果智能分析、数据展示5大功能模块,具备国内外21个卫星系列、141颗光学/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全域统筹、全流程高效处理能力,全、快、省支撑输电通道管控、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灾后灾损评估,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高时效、高精度的时空决策底座。(来源:中国电力报)

  • 全国首个数据中心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项目投运

    7月15日,中国能建华北院牵头总承包、天津电建承建的全国首个数据中心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低碳算力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正式投运。

    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低碳算力基地属于“东数西算”八大国家枢纽节点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网络算力枢纽点,是支撑“东数西算”国家算力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布局。该项目融合清洁能源技术、算力技术与网络技术,采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通过整合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调节与电力负荷响应资源,达成能源供应与算力需求的动态匹配,实现清洁能源向数据中心直接供能。项目包含新建200兆瓦风电、100兆瓦光伏及配套集电线路,45兆瓦/180兆瓦时储能系统,一体化运营平台,以及1座220千伏升压站。

  • 新疆再添一座2300万吨级露天煤矿煤制烯烃项目又添原料保障

    近日,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火烧山产业园五彩湾片区的山东能源集团兖矿其能四号露天矿最后一层覆盖岩层被成功剥离,标志着这座设计年生产能力2300万吨的现代化露天煤矿正式实现“见煤”试运转,全面迈入生产运营新阶段。

    兖矿其能四号露天矿是山东能源集团在新疆布局的重大项目,也是新疆能化公司准东年产8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的核心配套工程。该矿井田面积96.88平方公里,可采煤层6层(含4层露天可采煤层),平均总煤厚46.79米,可采原煤量达29.6亿吨。主产的优质不黏煤既是动力煤、民用煤,也是煤制烯烃项目的核心原料保障,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热值、高油产率等特点。(来源:中国煤炭报)

  • 2025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分地区)一览表

 
 
 
 
  • 本报公众号

  • 本报订阅

  • 中国国情国力

日期查询

<<
<
> >>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