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 本报通讯员 刘莉莉 王 瑞
秃尾河畔的晨光里,榆林化工的银色管道泛着冷光,泵机的嗡鸣与河水的流淌交织,奏响一曲永不停歇的生产交响乐。环储厂环保装置现场,一个个身着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的身影踩着露水走来,他们用扳手拧紧责任、用烧杯量取担当,在废水“零”排放的实践中,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写下生动注脚。这支团队,在废水处理的征途上披荆斩棘,用汗水和智慧绘就绿色发展的精彩画卷。
■ 本报通讯员 马 宇
川西高原,群山环抱,鎏金的太阳光刺破层云;大渡河畔,静水流深,奋进的国能人书写传奇。历经十几年艰苦卓绝建设,双江口水电站在川西高原冉冉升起,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光芒。双江口公司坚持奋战在高原开山凿岩、拦河筑坝,用智慧与坚韧推进工程建设、生产准备和新能源发展,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创历史最好水平,逐步破解一道道难题。
■ 本报通讯员 桑 明 王 艺
2020年仲夏,北京延庆试验室的地震试验台上,最后一项核级抗震数据定格在屏幕——0.3克加速度极限工况下,65种控制设备响应如常。汗已湿透工装的核电仪控事业部党员突击队队员张福民、刘磊站在机柜旁,身后是散落成山的试验记录:110个昼夜、7200工时、万余次测试,终于为“华龙一号”铸就神经中枢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