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Mon 第06版:特别策划
  • 创新之花遍地开 星火成炬耀新程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质量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央企业QC小组成果发表赛圆满落幕,国家能源集团3个入围成果凭借突出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斩获2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获奖情况位列央企第三,成为同类型发电央企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企业,创下历史最佳战绩。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矢志创新驱动、深耕精益管理的久久为功。全集团共建立1.2万余个QC小组,近10万人次参与QC活动,QC小组成为万千星星之火,点亮高质量发展征程。本报特别报道获奖小组建立创新机制,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勇攀攻坚高峰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 “智能急救”下的复电竞速

    ■ 本报通讯员 陈其芳

    现代生活对电力的依赖,一次大停电便可清晰揭示。对大型现代化工厂而言,电力更是“生命线”——一旦断电,生产线停滞、精密设备受损,每分每秒都意味着巨大损失。但对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来说,曾经10千伏单相接地故障导致的长时间停电的记忆,已被电气管理中心集控中心“逐梦QC小组”彻底改写。

  • 钢铁动脉上的“钉子精神”

    ■ 本报通讯员 叶鹏飞

    当第八届中央企业QC小组成果发表赛的最终获奖名单揭晓,“钉子QC小组”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二等奖榜单中。这支来自包神铁路的基层团队,带着他们历时一年打磨的“机车轴箱碳尘快速清洁装置”成果,从90家中央企业推荐的214个QC小组中脱颖而出,在600余名代表的同台竞技中绽放光芒。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一群能源保供人扎根一线的坚守,是“钉子精神”在基层一线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 以创新之力守护重载之路

    ■ 本报通讯员 刘 杰 张 银 张熊超

    在我国能源运输的大动脉中,朔黄铁路作为西煤东运的第二大通道,每年运载超过3亿吨的煤炭由晋西北高原出发,跨过华北平原,直抵渤海之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着不断的能源动力。钢轨,作为铁路的“骨骼”,其安全状态直接关系到重载列车运行的平稳与国家能源运输的畅通。

 
 
 
 
  • 本报公众号

  • 本报订阅

  • 中国国情国力

日期查询

<<
<
> >>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